拼多多的挂牌上市让PDD再一次进入用户活跃高峰。这一次,媒体们忍不住了。近日有网友揭露拼多多的高超山寨方法:

1. 简单的名字山寨:① 改掉名字中的一两个字(威猛助手)② 把名字变成一突出一弱化:如小米(新品)、纯生(态);③ 避免出现容易被识别出山寨的中文名,完全使用山寨英文名。

2. 形象山寨:① 包装与 Logo 设计和元素与名牌相似;② 使用名牌的广告语中的重要词汇或短语;③ 广告头图也模仿名牌天猫/京东头图。

图片来自即刻APP

模仿不光是蹭流量的问题,所谓关于“五环外人口”的合理消费虽然可以说明拼多多存在的合理性,但是不能对山寨行为本身的合理化提供理由。

虽然不太懂法律,但也知道,一方面原品牌搭建的品牌形象,包括名称、slogan、卖点都被赤裸裸抄袭而给抄袭者带来了大量的心智红利。另一方面原有的正面形象也被抄袭者在提供低质量商品的情况下,在一点点地被这些抄袭者在这些圈层中瓦解。

比如说:一个家庭购买了TGt电视,用了几天发现不好用,以后会不会对TCL的产品产生不信任,并对周围人说不要买TCL的商品?

也许抄袭者抄一段时间就跑路了,但原品牌不能跑路,前者享受了后者辛苦营造的广告红利,然后在短时间内迅速在一群人心智中后者的品牌形象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山寨者始终都是原品牌的寄生虫。

如果把品牌的概念简化,可以认为是企业面向消费者提出承诺,并满足承诺的过程。企业通过广告向消费者提出自己的承诺,消费者购买后发现企业的产品确实实现了它的承诺,这就是品牌的积累过程。

图片来自好奇心日报

山寨者利用原品牌积累数年的声誉,并把这股力量变成了自己的销售额,然后再给出一个显然无法实现承诺的结果,薅走了不仅是原品牌的销量,更是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。

如果拼多多真的是一个服务“五环外人群”的购物软件,显然平台上更应该是一群愿意提供自己的承诺的企业,而不是一群偷盗名牌声誉的山寨吸血鬼。

 

原文转自即刻APP用户 奖杯